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云计算网_宿迁站长网 (https://www.0527zz.com/)- 科技、建站、经验、云计算、5G、大数据,站长网!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运营中心 > 产品 > 正文

今日头条张一鸣眼中的未来媒体:是时候把过滤信息权力让度给社交关系和算法

发布时间:2016-01-16 01:39:45 所属栏目:产品 来源:创业邦
导读:关于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,张一鸣以Twitte、Apple和Facebook等国外巨头媒体为例,比较了它们在新闻聚合及用户获取做法上的相似点,通过这些比较可以看出,尽管海外的媒体市

2015年,苹果也发布了自己的新闻聚合应用AppleNews,所有的新闻内容都保存在苹果公司的服务器上,用户无需跳转到第三方新闻网站。全球超过50家媒体与出版商与AppleNews达成合作,包括《纽约时报》、《经济学人》、《时代》、《金融时报》、《卫报》和CNN等世界主流媒体。

今日头条 张一鸣 社交关系 算法

AppleNews也是通过编辑团队来对信息进行人工的筛选、加工和推荐。我对这种生产方式的效率是不太看好的。而且考虑到苹果之前的iBooks、Newsstand两个类似的产品,表现不理想,所以对于这次的AppleNews,我的看法也比较保守。

重点说说Facebook,它在独霸线上新闻市场方面的野心,比上面的两家更大,也更有优势。因为它在用户活跃度方面的领先是压倒性的,日活跃用户10.1亿,月活跃用户15.5亿。这让每家媒体都希望在这个平台之上攫取自己的市场份额,而Facebook也鼓励它们这样做。

2015年5月份,facebook推出了一项令人瞩目的功能InstantArticles。InstantArticles包括给媒体机构提供生产工具、制作规范,以及极速预先加载技术。媒体机构在facebook发行内容的传统方式是通过导流到媒体的主页,加载速度和访问网站的传统方式接近,平均时长大概是8秒左右。而通过InstantArticles发布的内容,加载时间平均不到1秒,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。InstantArticles还给传统媒体提供了它们目前不具备的呈现方式,比如非常惊艳的图片浏览体验。非常可惜,截图不能传达这个惊艳的效果,大家可以下载一试。

抛开facebook巨大的用户基础不说,仅仅看加载速度和互动体验的提升,如果每家媒体机构都组建专门的技术团队去实现,从技术上说是非常困难的,而且有很大的经济成本,99%的媒体机构是无法承担的。但是facebook把它变成了一项接近水、电、煤气这样公共服务的事情。

目前,包括了华盛顿邮报、纽约时报、VOX、赫芬顿邮报、BBC、国家地理等等很有风向标意义的媒体,已经接入InstantArticles。

今日头条 张一鸣 社交关系 算法

facebook在11月份推出的另一个独立产品也挺值得关注的。这个产品叫Notify,功能很简单,就是把入驻的媒体机构更新的内容自动推送给用户。这样一来,用户甚至连facebook的app也不用打开,直接从锁定的手机屏幕跳转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。而用户也可以通过notify的设置,高度定制化自己收到的通知。

其实Facebook这种通过Timeline来分发内容的形式,和今日头条也挺像的。一会儿我们会提到,今日头条也打算把向用户推送新闻的权利,交给入驻头条号的媒体。

媒体机构对Facebook这些功能的反应如何呢?可以说,他们的反应出人意料的激进。

赫芬顿邮报(TheHuffingtonPost)走在最前面,它是facebookinstantarticle的首批合作伙伴,也是applenews第二批合作伙伴。因为在Facebook上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流量,赫芬顿邮报甚至挖了Facebook新闻业务的媒体合作主管LizHeron,让她担任执行主编(executiveeditior),计划在2016年与各个平台做更大规模的合作。

今日头条 张一鸣 社交关系 算法

以另一家估值10亿美元的网络原生媒体Buzzfeed为例,通过Instantarticle,它在Facebook上发布内容的直接浏览量为11.3亿。而此前通过发布链接导流到自家网站的方式,浏览量仅有3.49亿。直接发布内容吸引的流量,是导流到自家网站上流量的3倍多。

buzzfeed的创始人JonahPeretti(顺便说,也是赫芬顿邮报的创始人)公开宣布:"你应该利用这个发布渠道展示内容,而不是给出一个跳转到网站的链接。"他有自信这样说,也是因为buzzfeed的盈利模式的创新:完全放弃传统的banner广告,为客户订制"原生广告",让内容成为广告的一部分。

华盛顿邮报是老牌媒体中非常典型的代表。2013年被亚马逊的CEO贝索斯收购后,华盛顿邮报就把自己看作一家数字化公司。在InstantArticles出现之后,华盛顿邮报也选择去和facebook合作。

这家媒体的策略就像他们的CEO Fred Ryan说的那样:"我们想要在所有平台上触达未来的读者,我们毫无保留。"

这种策略让华盛顿邮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,2015年10月,华盛顿邮报的用户访问量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老对手纽约时报。到2015年11月,访问量达到了历史高峰7160万人次,几乎是被收购时的3倍。

今日头条 张一鸣 社交关系 算法

再来看看纽约时报的做法,他们的做法可能比华盛顿邮报要保守一些,但是他们同样不想把任何一个平台上的用户拱手让人。目前,纽约时报加入了上面说到的全部分发平台。此外,Google的AMP计划(AcceleratedMobilePages)和Sanpachat的Discover,纽约时报也是最早加入的媒体机构。

纽约时报的CEO Mark Thompson是这样说的:"Yes,there's risk.But thereisdanger of staying outside the party."(是的,合作有风险,但不入局更危险。)

趋势总结和行业展望

通过上面这些情况不难发现,尽管海外的媒体市场环境和中国有着巨大的区别,但全球范围的趋势惊人的相似。主要有三点:

第一点,内容市场需求空前旺盛。技术的革新,刺激了内容的生产和消费。从前人们在早餐时、上班路上、晚饭后看一张报纸,现在手机24小时不离手。下面这张图是用户使用今日头条的时长的变化,大家可以看到,从2014年1月至今,从25分钟到53分钟,使用时长增长了一倍。这说明用户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内容。

相比文字内容,富媒体内容,特别是视频正受到用户更多欢迎。以Google旗下视频网站Youtube为例,它去年收入90亿美金,估值超过千亿美金。这个平台上,出现了像Vice这样,估值超过20亿美金的媒体巨头,Vice在YouTube上有超过20个频道,这些频道的订阅量已经超过了550万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我建议在座的各位,多多尝试做视频内容。

(编辑:云计算网_宿迁站长网)

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